30秒快读
1、仿佛一夜间,朋友圈里做生意的除了代购、团购,还多了保险。重疾险、医疗险、教育金、年金险、意外险……每一个险种看起来都必不可少。
2、在线下买保险就已经眼花缭乱,那么看似性价比更高的互联网保险该怎么买?
3、《IT时报》记者从最常见的短期健康险——互联网医疗险入手,准备了一份购买攻略。
常有公号作者“呕心沥血”整理一份“最值得购买的XX险名单”,宣传语中“每日2元,百万保险”的性价比看起来“真香”。
但看完之后,往往心生困惑,这些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险,看起来都比线下更合算,能买吗?
今年2月1日,两份与互联网保险相关的政策正式实施,分别是《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和《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年修订版)》(下称“重疾险新规”),加上1月份银保监会公布的《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些政策让眼花缭乱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有了可供参考的选择依据。
如今,网上销售最火的莫过于健康险,年,健康险保费规模达到.71亿元,增速为15.66%。
那么,如何购买互联网医疗险才靠谱?
一问
保险推销巧舌如簧,该信谁?
根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保险经营活动。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3月3日发布《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年共有61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累计实现规模保费.8亿元,较年同比增长13.6%。
无论是传统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的产品,还是众安等本身带有“互联网”基因保险公司的产品,都要按照此监管办法管理。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核心原则是两点:“机构持牌、人员持证”和“投保页面必须属于保险机构的自营网络平台”。
简单理解就是,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如蚂蚁旗下的蚂蚁保、腾讯旗下的微保、专业保险代理平台慧择网等)、保险销售人员,都必须是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并持证的。
同时,最后真正投保的页面,必须是保险机构的自营网络平台,以此避免第三方平台截留保费。
以往,朋友圈里往往可以看到各种保险自媒体大V撰写各种“呕心沥血整理的购买建议贴”,推荐某个“特别合算”的保险产品,甚至可以直接在其平台上购买,这些现象以后都要被严格监管。
按照规定,非持牌机构不得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服务、不得比较保险产品、试算保费、报价比价,不得为投保人设计投保方案、不得代办投保手续、不得代收保费等。
因此,如果再看到朋友圈里别人推荐某个保险产品时,首先要做的是——核实资质。
时报建议
打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