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问津到风生水起,保险业如何做中国人

如何治疗白癜风呢 http://m.39.net/pf/a_4325811.html

精明的经济主体总有办法克服生死观和其他文化价值观的阻碍,在中国开创一个盈利的人寿保险市场。

贩卖焦虑,是一种永不过时的财富密码。在时局动荡、工作不好找、经济下滑各种消极舆论之下,整个社会开始“内卷”。面对不可控的社会与变幻莫测的未来,不少人开始寻求人生的保障,如何给自己的未来上一道锁呢?

不少人给出自己的答案,买保险!

诚然,买一份保险,多一份保障、少一份后顾之忧,成为不少人的共识。

确实,在今天,人们防范风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砸到保险里面的真金白银,也越来越多,整个行业风生水起,热度持续高涨。

在如今保险业赚得盆满钵满的当下,你可能不敢相信,就在30年前,保险业举步维艰。特别是在中国这种语境下。

从行业禁忌到风生水起,保险业如何做得中国人生老病死的生意经呢?答案就在今天分享的这本书里。

1.来自文化禁忌的障碍

保险业的早期,为何生意惨淡呢?这和我们的文化禁忌相关。中国人忌讳谈“死”。要是一个推销员一上门就说“死”字,保不齐会被这家人轰出家门。而且中国人也不习惯人寿保险这种“用钱换命”的逻辑。

首先,是我们中国人对待生死的态度很实用。《论语》:“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活着的事儿还没弄明白,怎么有闲心去猜测死后的世界呢?所以,过好活着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人死了一了百了,管那么多干嘛?

再一个,人寿保险主要防范的是意外死亡的情况。什么意思?也就是还没到寿终正寝的年纪,却因为重病、事故早早地去世了。而从中国传统的孝道来看,“白发人送黑发人”,简直就是人间惨剧。所以,观念传统的年轻人对“死亡”唯恐避之不及,说起来就觉得晦气。

最后呢,我们民间的生死观主要受到儒家和佛教这两支力量的影响。儒家不谈论死亡,这就给死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民间的佛教呢?往往用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这样恐怖的场景来描绘死后的世界,结果人们就会对死亡产生很强的恐惧感,一提起死就怕得要命。

就这样,在种种原因之下,中国人轻易不能谈“死”。既然不能谈“死”,自然也就谈不了人寿保险了。我们说过,在欧美国家,推销员一般都是通过贩卖死亡焦虑来推销人寿保险。但这种方式在中国显然行不通。

可是,人寿保险在所有保险里面,又是利润率最高的险种之一,保险公司们又怎么可能放过这块肥肉?于是,有一批外资保险公司看上了国内的人寿保险这片蓝海,想方设法地要挤进来;与此同时,又有一批新崛起的国内民营的保险公司,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2.腾飞的秘诀:不谈生死只谈钱

保险公司怎么打开国内人寿保险的市场呢?我们先来看看两家代表性公司的遭遇。

第一家,是强大的外资保险公司,A公司。年,这家A公司带着在美国卖保险的经验,来到上海,打算大展宏图。当时,放眼望去,整个保险市场只有几家国有企业,并且都只做集体服务,没有什么针对个人的产品;而A公司呢,专门做的就是针对个人的商业寿险,竞争优势拉满。

于是,A公司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不但要占领市场,还要推广和普及人寿保险的相关知识。可是因为它的产品设计、宣传模式,都是直接照搬美国的模式,一点儿也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结果不停地吃闭门羹,连市场都没占领成。后来,他们学乖了点,也不谈什么死不死的了,就用一个比较中性的词儿,风险。可就算是这样,大家听着也还是不舒坦,照样不买账。于是,A公司的销售业绩惨不忍睹。

和A公司相反,在年刚刚建立的P公司,只是个土生土长的小民营公司。P公司的总经理没有任何保险行业的管理经验,只是参观了几个台湾的人寿保险公司,觉得有利可图,就大着胆子开始干。一开始,P公司没钱、没人、没经验、没政策,只能模仿着A公司来出产品,而且一样很不畅销。

但是,和A公司不同的是,P公司很熟悉老百姓的心理,一下子就抓准了破局的关键,推销的时候,一不谈风险,二不谈死亡。那谈什么呢?谈老百姓最喜欢的东西:收益和理财。

P公司看得很明白:A公司把保险说得天花乱坠,一会儿说分散风险,一会儿说死亡焦虑,吹得老百姓云里雾里。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买保险不就是把钱给到公司的手里、过段时间再把钱拿回来?那跟把钱存银行然后拿利息、把钱放股市然后收分红,能有啥区别呢?再简单一点说,这不就是钱生钱嘛!

既然群众眼里的保险就是理财,那就好办了。P公司立马就推出了了两款人寿保险:“养老险”和“少儿险”。

在宣传时的重点就是储蓄,而且是养老和教育储蓄,正好卡在中国人的心坎儿上。虽然条款里面也有意外死亡的赔偿条款,可是推销员根本不用提到它,光讲储蓄理财,就能顺利完成推销。

P公司的保险效果如何呢?答案是大获成功。没过多久,P公司就抢走了A公司的市场份额,A公司嘴上看不起P公司,说他们不是正统,可成王败寇,A公司也只好认栽。

P公司成功的核心,是他们找到了本土化的路子、开发了新产品。

3.认识保险推销员

无论在哪个国家,保险行业都是出了名的留不住人,流动率高达80%。

这是因为,卖保险实在是个脏活儿、累活儿。说它脏,满嘴都是风险、死亡、赔付,真是不吉利;说它累,风里来雨里去,看人脸色说好话,真是不体面。又脏又累也就罢了,它还不稳定:卖保险,拿的不是工资是佣金,也就是卖出几份保险赚几份的钱,哪天运气不好,说不定颗粒无收。所以,这些保险推销员呢,往往也就是入行赚一笔快钱,赚完了就走。

在中国文化里,职业都是分士农工商、三六九等的;像商人这种重利轻义的角色,总是在鄙视链的底层。保险推销员这个职业,不图长期发展只图赚快钱,本就自带一层“唯利是图”的滤镜;加上本身的脏累苦,自然没人看得起。甚至有段时间,“卖保险的”成了句骂人话,专门形容那些油光水滑的穷酸人。

但是,为了业绩,不行也要冲啊!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这些推销员们自己,都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卖出的保单数量。他们做了哪些努力呢?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他们只能从推销员的形象上着手。

比如A公司的策略就是“精英包装”。“卖保险的”之所以被人看不起,不就是因为不体面、不光彩么?那我们就让他们“光彩照人”起来!所以,A公司的推销员都穿西装、打领带,油头梳得增光瓦亮,打扮成华尔街职场精英的样子。

只可惜,干这一行的,穿得再好看也得走街串巷。老百姓看到这么一群光鲜的年轻人,嘴里念叨的却是不吉利的保险生意,反倒对这些人起了反感,管他们叫“跑街的”,对他们避之不及。

精英路线行不通,那亲民路线可以不?答案是:非常成功。

有一家T公司,他们的推销员很少辞职,保险卖得也不错。这是因为,他们发现精英路线反而导致老百姓的反感,于是改弦更张,采用了“温暖大家庭”模式。和A公司相反,这个T公司特别强调关怀客户、把客户当家人。这些销售们经常和客户打打电话、拉拉家常,三不五时上门送点小礼品。时间一久,这些衣着朴素、温柔大方的销售们,获得了老百姓的青睐。

公司的形象建设做到位了,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把生意做好,还是得看自己有没有窍门。这些销售们就在长年的实践中,总结出独门套路。

最早的方法,就是卖“人情保单”。找身边的亲戚朋友,将他们变成自己的客户。不少销售就靠这一招,卖出去不少保险,挖到了第一桶金。

可是,亲戚朋友是有限的,把人情关系“变现”,一旦人们发现你拿他们赚钱,他们就会开始怀疑你、疏远你,你也不能再做他们的生意了。

虽然这条路子被淘汰了,但它的核心思想留了下来,那就是“情感投资”。靠交情卖保险,本质不就是因为,自己和客户之间有多年的信任基础吗?既然熟人不方便卖了,我和我的潜在客户培养一下感情,虽然累一点儿,但不也能卖出去么?

于是,有不少保险推销员们都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养客户”。比如,有些销售是个热心肠,就专门和客户称兄道弟。有些推销员擅长和老人打交道,就会把自己包装成“孝顺的孩子”,打开老人的心防。还有一些年轻的女推销员,把自己打造成单纯的“小妹妹”,专门和职场上的“哥哥姐姐”们交朋友、推产品。

这种方法,算是发扬光大了“亲民路线”的人设,安全又可靠。

人寿保险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个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文化工程!

保险公司的背后是现代化的市场文化,消费者的背后是传统的生死文化,怎么调停两种文化,把现代文化的产品卖给传统文化中的人呢?

于是,保险公司把产品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产品进行本土化;推销员在两种文化之间奔波,用本土化的宣传话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而消费者在买产品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一部分现代文化。这就是文化之间的互动。

编辑

凉山

排版

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34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