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大家都知道吧,
一场涉及上亿人参与的互助保障实践,“我为人人,人人亦为我”,
而它的发展,遇到了大困难。
年11月28日,河南卫视《民生大参考》节目曝光了这么一个案子:张先生发生了心肌梗死,因为媒体“让死者做心电图”的说辞,瞬间引发了热议。
此时相互宝的罪名,叫做“不赔”。
年1月21日,一个叫“燃川”的up主发布了题为《我积功德都能被你截胡》的视频,得到了24万播放,1.7万点赞。她就“XXX病为什么要赔30万”问题,质疑相互宝为了多收管理费。
而在这则视频中,相互宝的罪名,又变成了“滥赔”。
在从20年初到21年3月,相互宝成员数量从从1.亿,降到了.6万,跌破一亿。
唱衰声认为,相互宝已经开启了“死亡螺旋”模式,健康的人逐渐退出,非健康的人还在计划内,未来分摊金额会进一步上涨,而如今,相互宝年3月最新一期相互宝的分摊金额已经涨至6元。
一方面被指责“不赔”,一方面被指责“滥赔”,用户数量在下降,分摊额却在上涨。
难不成相互宝要完蛋了吗?
年8月,成员数不足50万的百度灯火下线,运营还不到一年,成为夏日死去的第一只蝉;
寒冬才刚刚开始,年1月31日,排名第二美团互助也宣布关停;
3月24日,噩耗再传,排名第三的轻松互助也没等到互助的春天,宣布关停。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快塌了,
互助正迎来史无前例的大溃退。
于此同时,对于互助的质疑声也是日益高涨。
互助像是一个迷茫的孩子,在原地不知所措,不论做什么、怎么努力,都会被骂。
曾经他,被捧上神坛,被称为“普通人的保险”,是“慈善事业”;
现在他,博眼球者割他的肉,受其惠者轻他侮他,不明真相者骂他踩他;
曾经他,要把健康赛道彻底拓宽,在医疗浪潮里一马当先;
现在他,多数平台亏本运营,实实在在帮助了数十万人,还是被骂赚黑心钱;
年初,相互宝曾豪言成员破2亿,要再造余额宝式的成功,
可我如今却依稀看到了他头顶的“危”红光闪闪。
年10月21日,彼时蚂蚁集团准备上市时,披露的招股意向书里自己都说:“要么把相互宝整改到合规为止,要么就从蚂蚁集团的业务中剥离。”
似乎连亲爹都要放弃他了。
这一局,真的就要这么败了吗?
在我的认知里,互助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
填补价格昂贵的商业保险和基础社保之间的空白,衔接保障的两个终点;
公平透明,让成员们报团取暖。
从极速扩张,到现在千夫所指,整个进程快得超出了我的预期。
解救民生的互助,不应沦落至此。
于是我过年期间,我构思、调研了一个月,终于写下了这篇肺腑之言。
或许,互助这件事即便成不了,但是只要它在一天,我都愿意为它发声。
在调研了几十家互助平台的现状,查阅了几十篇文章后,
我试图分析问题症结在哪里,“互助”的未来将去向何处。
本文内容如下:
1.互助兴起
从0到,又从到10
2.互助发展受困
1)钱少——盈利微薄,覆盖成本都难
2)事多——运营难度大,调查、精算责任重大
3)挨骂——众口难调,骂声不止
3.深层原因分析
大背景:公众对互助缺少共识
1)盈利模式难解:用户黏性差,梦中之路难以实现
2)舆论环境恶劣:不得不做的不可能的任务——让所有人满意
3)监管悬而未决:合规风险始终未落地,用户缺乏兜底安全感
4.互助的前路,通向何处?
1)用监管,给互助一个名分
2)用教育,让用户多点理解
参考文献如下:
《相互宝这一年:如何承受住一亿人的托付?》中国企业家杂志
《互助平台关停,相互宝不确定性加剧,水滴曲线入股险企被否:回首再看,“网络互助”有点不一样的味道!》慕哲说
《相互宝百万用户流失,二三线互助平台面临倒闭潮压力》明公子
《美团互助宣布1月31日关停,评论区却都在骂支付宝》前瞻保销
《网络互助怎么了?》看懂经济
《网络互助崛起成本居高不下巨头难言盈利》WhatTheFintech
《监管点出美团互助关闭原因;平安人寿新渠道干将空降水滴》今日保
相互宝几乎全民皆知,是“互助平台”的一块门面。
截至年3月,已加入成员过亿,帮助过人。
但其实诞生于年的相互宝,并不是互助平台的首个尝试者。
其实早在年,国内最大的癌症关爱社区“康爱公社”就开始了互助的尝试。
它的责任很简单,就是用小额互助,帮助癌症病友筹集医疗费。
互助的诞生甚至一度引起了一波互助创业热潮,-13年间,国内网络互助平台最多时高达多家。
在这么多平台当中,除了有益探索,也有不少乱象:收费乱、设立“会员”,承诺赔付等等。
年,真正的互联网资本陆续入场,以互联网为核心,对互助流程进行了很好的再造,借助社交红利,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后来为广大网民熟知的平台,比如水滴互助、轻松互助,几乎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再此之后,年相互宝的出现,把互助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彻底引爆了互助行业。
而相互宝,刚诞生时其实不是现在这样。甚至不是一款“互助”产品。
起初,支付宝联合信美人寿,推出的相互“保”是一款相互保险,虽然形式和现在的相互“宝”类似,但却是如假包换的保险。
然而彼时“相互保险”在国内还是灰色地带,没有明确的标准。
所以“相互保”其实一直有着合规风险。
很快监管部门就约谈了信美人寿,指出产品涉嫌违规,并责令整改。
所以18年11月27日,蚂蚁金服宣布为了配合整改的同时保护原用户的权益,将“相互保”进行升级,这才有了今天的“相互宝”。
此时的互助平台被认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风口,
也是各家纷纷布局医疗健康领域的起点。
各种互助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从康爱公社成立算起,10年时间互助行业已经发展到1.5亿的客户规模。
根据蚂蚁集团研究院的《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预计,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亿人。
这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32%。
但就在大家对互助平台给予厚望的时候,风向却突然急转直下
百度灯火互助关停、美团互助关停、相互宝用户持续负增长。
二三线互助产品用户缩水一半以上、赚不到钱,哀鸿遍野,
一线平台用户持续下滑,遭遇信任危机,被全网骂。
巨星悉数陨落,流萤疲于自保。
一夜之间,“互助”的整条赛道仿佛都崩溃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在互助平台发展风头正劲的时候,整个互助行业却像是提前迎来了衰退的拐点。
年1月15日,美团在公告中表示,将会在1月31日关停。
在此之前,美团互助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积累了多万的用户,是相互宝一人之下的“行业老二”。
可即便这样,美团互助也毅然决地说关就关了,并承诺:
全额返还所有会员的分摊费用,并且在1月31日正式关停前,所有不幸确诊的会员都将得到互助金赔付,费用由平台承担。
美团官方声明给出的解释是:聚焦公司主业务发展,为用户和商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
短短一句话,背后隐藏着苦涩而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有4个字:钱少活多。
在“鼎盛时期”猝然关停,美团互助的终结,揭露了互助的华丽长袍背后,藏着的蚤子。
(1)钱少——目前的互助计划,几乎没有盈利
美团互助的“猝死”,就是互助行业的缩影。
前不久,运营两年的相互宝也表示:还没有覆盖成本。
根据能找到的数据,按每期分摊调查费用元算,再加上团队成员薪资、奖金、办公场地、产品开发、日常运维,
要服务过亿用户,以相互宝过千人的团队规模算,
这点结余,能维持收支平衡都很不错了。
互助平台的真相可能并不像外人揣测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可能正相反,连行业龙头都没赚到钱,其他小平台可能生存得更难。
目前,互助平台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两类:管理费和调查费。
调查费的典型代表,是水滴互助。
在年3月以前,水滴互助的用户申请互助时,需要缴纳一笔“调查费”给第三方机构,这笔费用一度高达数千元。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申请人负担调查费,可能出现交了钱调查,最后调查结果是赔不了的情况。
相当于把这部分风险成本直接转嫁给了用户。
而管理费则分两种:前端收费(预交费+抽成)和后端收费(抽成)。
比如前端收费的代表,互助,需要在加入时缴纳3元会员费,这笔钱会形成一个资金池,交由公募基金或者银行托管;此后每期分摊平台会抽取10%的管理费;
对用户来说,潜在的风险是,预缴的资金池不受控制。
理论上说,并不能保证这笔钱怎么用、是否安全。
近几年频繁暴雷的P2P,健身房、长租公寓,那套资本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
后端收费的代表就是相互宝了,加入时不用缴费,往后每期抽成8%的管理费。
因为管理费是“赔”了,才能拿到的,
相对应的,用户就容易产生质疑:会不会为了赚钱,而滥赔、多收用户的钱。
但其实这些盈利模式都会面临质疑。
更重要的是,靠管理费,根本不赚钱。
美团保险板块负责人曾卓曾表示:“我们并不准备通过互助来盈利,8%的服务费只是用于团队运营。”
前相互宝负责人、蚂蚁金服副总裁尹铭也曾表示,蚂蚁金服对相互宝团队没有KPI要求,同样8%的管理费“基本入不敷出”,还在亏钱。
按每笔互助金30万算,8%管理费就是元,每期都有~名成员申请互助。
对于需要过千名员工维持运转的团队来说,这笔钱要覆盖:
每个案例调查成本(元)、风控、核查、运营等人员的薪资支出、高昂的办公场地成本等等。
这笔营收可以说是是杯水车薪。
再对比蚂蚁其他渠道的收入,更是妄谈收益、赚钱。
相比于传统人身保险公司17%-20%、财产险保险公司近40%的运营费,8%的管理费甚至比很多慈善机构都少。
庞大的用户基数虽然帮助巨头们快速累积了互助平台的成员,但并没有给巨头们带来多少实际利润。
(2)事多——运营难度大
“赔出去的每一笔钱是用户的钱,每一笔钱是赔得非常战战兢兢的,生怕赔错一笔。因为赔错一笔代表辜负了用户的信任。”
——相互宝风控负责人景南
互助产品的基石之一是信任,因为救助对象所拿到的钱是其他用户所分摊的,
一旦发生“骗助”的事件,很可能就失去所有用户的信任,而动摇整个互助计划的基础。相互宝作为平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风控体系。
为实现这个目标,年5月,公安部反欺诈特聘专家.
出任相互宝总经理,人称“阿里狄仁杰”。
邵晓东加入后,帮助相互宝完善了风控体系。
其理念,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用规则拦截风险”。
线上,依赖芝麻信用和健康告知,筛选投保人;
线下,则要靠调查员走访患者、医院、机构,来核实信息。
中国幅员辽阔,当城乡、农村用户激增时,简单依赖数字技术,绝不可能完成每一笔求助的核实。
这正是互助平台们的风控迎来最大挑战的时候。
潜在的“骗保”风险,逼迫着平台们的规则和生态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
调查员的工作也非常辛苦。
除了日常要恶补医学、社保、法律知识,下乡面访还会面临很多困难。
部分地区因为交通不便,经常需要徒步行走。
一个月走坏了一双鞋是常事。城镇地区的调查员,也是日均2万步。
面对戒备心强的患者和家属,则需要多次沟通才能取得对方信任,
还要安抚等得太久而抱怨的家属。
此外,由于不了解相互宝,医院和地方社保局索要资料时,也常有不少阻力。
而这,不过是互助平台每起案件背后,艰苦的运营工作的冰山一角。
庞大的用户基数,导致的支付困难,也是运营的一大负担。
还以相互宝为例,每期分摊扣款时,过亿的用户意味着一天内要完成几千万笔支付代扣,这样的技术壁垒,只有每年都经历“双11”考验的支付宝才能做到。
掌握着支付端口的“相互宝”尚且如此,其他平台之难可想而知。
此外,互助虽然具有天然的“保险属性”,但贸然闯入“保险领域”的互联网企业,
却缺乏保险专业经验,尤其是精算不准确,会导致分摊金额计算出现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范世乾表示,从企业角度来说,这种经营行为如果从公益角度出发,缺乏赢利点;
而作为盈利性商业模式来说,则会存在费率高、竞争性弱、大量“退保”,无以为继的问题。
显然,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做着“保险”的事,所面临的困难远比大家想象得多。
(3)舆论误解:大家却都在骂它
不了解的人不知道,在中国做互助,会遭受多少骂声。
“赚黑心钱。”
“又涨价!就知道涨价坑钱!”
“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垃圾!”
“又是骗人的保险!”
但这些骂声
——骂得对吗?
相互宝收的8%管理费,对比其他平台10%、20%,2年来没上涨过;
分摊金上涨,也是因为目前成员构成还没回归到“大数定理”,还没有涨到人群的平均发生率,继续涨才是对的;
不赔是因为要符合定义,要维护秩序,要对成员负责,而且拒赔对相互宝没有任何好处;
相互宝不是保险,是互助计划,骗没骗人,一个人说了不算
最可笑的是,涨价滥赔和规则严拒赔两件事,明显是自相矛盾的。你能想象这样的话是从同一个人嘴里说出的?
美团互助关停时,宣布全额返还分摊金,并且关停前如果有成员不幸确诊,都会正常赔付,费用由平台承担。
这意味着,美团互助从成立以来,实质上没有成员花过1分钱。
所有确诊、获得“赔付”的成员,实际上都是接受了美团互助自负调查、管理、运营成本的无条件捐助。
对于一个本质上并不是纯公益慈善的企业来说,这称得上仁至义尽,并且鉴于其高昂的成本,算得上大善事一桩。
可是在“美团互助关停”的新闻下面,消费者讨论得最多的不是美团互助本身,而是“相互宝”。
有骂相互宝骗子的:
还有骂相互宝圈钱,希望早日被取缔的:
还有连相互宝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骂相互宝是“有权有势”,“又是骗人的保险”的:
没有谁能讨好所有人。
但当这个数字达到了1个亿的时候,相互宝就不得不去做这件不可能的事:讨好所有人。
难吗?难。
风评和舆论是不可控的,尤其当这件事关乎民生、体量又如此巨大时,随时都要面对反噬的滔天民意。
美团互助面对汹涌的舆论,选择了主动关停,蓦然落幕。
而相互宝已经关系着上亿人的权益,再难也必须做下去。
在这条注定做对了也没有鲜花和掌声,做错了却有万人唾弃的路上,
相互宝任重道远。
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年12月,这时候,相互宝发起了第8期的赔审案。
“赔审制度”可以说是全球独创的制度,它针对的是一些疑难案件,不知道该不该互助,那么通过赔审,可以决定给不给这个家庭这笔钱。
这起案子中,患者申请的互助,是重疾中的“深度昏迷”,
在“深度昏迷”的理赔标准中,有一条是:持续使用呼吸机维持生命96小时以上;
而患者被送入ICU抢救后,先后使用了27小时和69小时,合计超过了96小时,
但中途医生为其拔出过呼吸机,在发现患者无法自主呼吸后,再次插上了呼吸机。
尽管医生表示,中间拔管而间隔的50分钟是正常流程,从医学角度说,这种情况仍旧属于“持续使用呼吸机达到96小时”。
可相互宝还是犯了难,发起赔审让网友们决断。
最后,
49.9%的人选择支持申请人,认为该赔;
50.1%的人支持调查员,认为不该赔。
49.9%对50.1%。仅以0.2%的差距,拒绝了这次申请。
戏剧性吗?
更戏剧性的在后面。
无意中,我翻到了用户的留言:
令人震惊的是,
无论结果如何,其中一方因为失望、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而叫嚷着要退出。
结合49.9%对50,1%的结果,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这是一次撕裂,对“互助”的认识的彻底撕裂。
这正是相互宝乃至整个互助行业所面临的两难抉择,
要么拒赔,就是挨骂,受着;
要么就是通融赔付,但开了先河,可能分摊金会涨价,也是挨骂。
而这便是互助发展受阻的根源:
为什么互助在国内走的如此艰难,究其根本,是因为国内没有支持互助计划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家对互助缺少共识。
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中国是典型的“低信任度社会”,
只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有信任,对“外人”则缺乏“自发社交性”。
人与人之间默认“互不信任”,除非对方做了某些事,证明自己值得信任,这种心态才会被扭转。
可“互助平台”恰恰要求一群陌生人在社群里,构建信任网络。
这种冲突,导致一部分人,不信任平台和其他成员,
所以质疑“骗保”、平台吸金赚黑心钱的情况才会那么频繁。
我们看一个模型:
外界环境,就是天然的低信任度社会,这是它头顶恶劣的天然气候;
而它脚下的三根支柱,也都蛀蠹暗生:
舆论环境——充满恶意揣测和利益冲突者的攻击,骂声不断;
商业模式——数年来都没探索出答案,前路未明;
监管态度——悬而未决,随时可能落刀。
(1)恶劣的舆论环境
自身也在探索过程中,每一次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都会引发部分用户的疑问,以及被一些保险媒体行业人士放大。
说回开头提到的那起,发生在河南的心肌梗死拒赔案。
当事人成女士的丈夫,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去世。
申请互助时,因为不能提供“心电图”,而被相互宝拒绝“赔付”。
成女士无法理解:人已经死了,还怎么做心电图。
由此认为相互宝是“骗人的”,是“玩套路”。
可是,视频的一开始老阿姨一句“相互宝,不能骗人啊。”轻易就引导了不明真相的观众的情绪,评论区群情激奋,充满了指责和谩骂。
可以说,从这个视频开始,相互宝就已经输了。
媒体、自媒体仿佛掌握了某种流量密码:卖惨+拒赔模式如何如何,
罔顾专业,只论情感。
保险受其害,质朴的公众高估了人性,保险公司或互助才是舆论场里的那个弱势群体。
但是对于保险来说有其合理性,门槛,靠此赚钱,所以应该被舆论所监督。
但是相互宝呢?
拒绝,没有一点点好处,反而付出的全是成本。
相互宝只有审核通过、发起分摊了,才能收取那8%的管理费,用来抵消案件调查的费用,和分摊代扣、运营人员的成本。
如果“拒赔”,这些成本实际上都是平台自己负担了。
而且相互宝比保险的舆论环境更艰难,因为很多保险业者也是黑相互宝的主力。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业务员大炒特炒。
毕竟互助产品动了商业保险的蛋糕,
相互平台所面临的舆论环境,一向如此。
公众的误解,刻意的抹黑。
舆论风向这根柱子,向来不稳定。
(2)残缺商业模式
前面说了目前不盈利,那么未来是否有盈利的可能?
除了最基本的“管理费”,互助平台不是没有其他盈利的想象,比如:
1)和保险公司合作,互助平台可以成为保险公司的获客渠道。通过推送、定制保险产品,是有获利的想象空间的;
2)提供医疗增值服务,比如和体检机构定制项目,这同样是渴望通过流量,实现商业化变现;
3)通过大数据,向足够垂直细分的流量投放广告。
然而,这些路似乎走不通。
毕竟,金融和保险产品,是脱离日常生活的低频场景,用户的黏性不高。
绝大多数用户,有了一份互助,或者一份保险后,就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