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30日,共有30余家保险公司发布了上半年理赔报告。据已有数据统计,30余家险企共赔付超亿元。
赔付超过百亿的保险公司分别是中国人寿亿、平安人寿亿元,其他险企均未超过百亿。排名第三的是太平洋寿险,赔付金额为72.3亿元。
这和两家险企的行业地位密不可分,国寿和平安近年来一直霸占保费规模的前两位,而且远超其他险企,在理赔金额上自然也就排在前两位了。
但在众多理赔报告中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医疗险理赔率较高,但理赔金额占比较小;重疾险件均理赔额偏低,仅在10万元左右。
哪怕是总赔付金额排在第三的太平洋寿险,其重疾险的件均赔付额仅为5.2万元。
这一现象并非今年特有的,长期以来,国内保险业均体现这一特征,虽然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稳步提升,但件均赔付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准。
以重疾为例,这是一种低概率、高损失的风险,一旦罹患重疾,将对家庭经济状况造成巨大影响。
一般而言,重疾治疗和康复需要至少30-50万元的费用,件均10万元的理赔完全无法覆盖这一缺口。
这一现象和国内消费者购买保险的习惯有关,老百姓对于储蓄的思想根深蒂固,买保险也喜欢购买具有返还、储蓄、理财功能的保险。
但购买此类保险,就需要投保人支付超出风险保费之外更多的保费,占据投保人家庭的预算空间。而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投保人就只能选择降低保额了。
这也就造成重疾险件均保额普遍只有10万的现状了。
对我们普通投保人而言,保额才是我们的生命线。只有提高了保额,才能确保发生风险时,保险能够真正起到大作用。
因此,在保费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优先确保保额充足,之后再考虑保险的储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