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叔贷款370万买保险喊上当太保

近日,一篇题为《多万元买下29只太平洋保险!上海爷叔掏空积蓄,贷款万元》的新闻报道在社交媒体上流传。该报道称,上海退休市民章先生在年至年九年多时间里,买下29只太平洋人寿保险产品,总计支付保费多万元,其中贷款万元。章先生表示,办理这些保单和“引导”贷款的是同一人,名叫周某梅,是保险公司业务员周某梅诱导贷款,导致自己背上巨债。另外,据章先生妻子曹女士反映,周某梅还涉嫌伪造“被保险人”签名。

据了解,章先生夫妇曾赴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投诉。针对退还保费和停止贷款的诉求,双方分歧较大,没有达成一致。至于“代签名”一事,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表示,早前做过相关调查,但结论是“没有代签名事实”。目前,该公司已申请银保监会介入调查。

掏空积蓄背负巨债章先生买了29只太平洋保险

9年多时间里,买下29只太平洋人寿保险,总计支付保费多万元,其中贷款万元,每年需还本息超过20万元。据报道,“背债”数百万元买保险,这件悲催的事就发生在已经退休的上海市民章先生身上。

近日,章先生夫妇二人带着一摞厚厚的保险合同向媒体求助。据了解,许多保单来自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保人均为章先生,签订时间从年至年,总计29只保险品种。办理保单和“引导”贷款的是同一人,名叫周某梅。据了解,年此人已从太平洋寿险公司离职。

据章先生的妻子曹女士初步统计,截至年3月5日,已支付.44万元保费及相关费用,贷款金额.37万元。也就是说,章先生不光动用家中积蓄“投入”多万元,还“背债”多万元,现在贷款一分钱都还不出。那么持续贷款买保险,是投保人章先生自己同意还是存在“被贷款”?据章先生自述,年到年期间的15份保单是没有办理贷款时购买的。而从年开始,他踏上了贷款买保险之路。他回忆:当时业务员周某梅说,可以使用贷款方式交付保费和购买新的保险。自己耳根子一软,觉得未尝不可,便开始了一次次的抵押贷款。

章先生从年开始贷款买保险,至于为何要购买如此多的保险,章先生坦言:业务员花言巧语,告诉自己购买保险收益丰厚,“3年交万,5年后能拿多万”“购买这份保险,以后能免费入住太保养老社区”……在这些话术诱导下,章先生瞒着妻子不停买买买,还背负巨额贷款买保险。

记者在一份名为“聚宝盆年金保险(分红型)”的保单上看到,按年付每期保险费50万元,3年交清共计万元。保险期自年1月1日零时起至终身止,签订时间为年12月29日。保单投保份数写明“50份”,即1年1万元,50份叠加后应每年支付50万元保费。而这份分红保险已交清保费万元,许多钱是贷款而来的。

曹女士说,为了查清所有保费和贷款金额,她一次次拨打太平洋保险客服热线询问,以及前往银行拉流水账单。在一张流水明细单上,“太保人寿”给章先生打了保单质押贷款58万元,交易时间为年11月28日。同年11月29日,就是贷款到账次日,“太保人寿”账户扣掉章先生一笔50万元的款项。此外,在不少贷款单上,贷款用途或为“公司经营”,或为“装修”,并非“买保险”。个别贷款单上,贷款用途成了“装修”。

另据曹女士反映,除了有“诱导”贷款,太平洋寿险涉事业务员周某梅还涉嫌伪造“被保险人”签名。有的保单上,“被保险人”为曹女士或他们的女儿,但母女二人却对这一切全不知情。曹女士当场写下自己的名字,记者发现与保险合同上的签名对比,笔迹特征完全不一致。

中国太保寿险回应: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

针对此事,中国太保寿险对记者表示,公司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针对章先生投保情况、所涉险种、回访记录、理赔记录、保单贷款记录等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将以事实为依据,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至于“代签名”一事,对方表示早前做过相关调查,但结论是“没有代签名事实”,目前该公司表示已正式申请银保监会介入调查。

与此同时,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亦发布情况通报,称章先生投保险种包括寿险、意外险、年金险、健康险等,目前其中16份保单已缴费期满。章先生对每笔保单均知晓及认可,其所涉保单办理贷款业务均为本人持相关有效证件至柜面办理。而且,章先生名下部分保单已陆续办理过保单分红、生存金领取等服务。目前双方已在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进入调解阶段,后续将在调解中心的指导下妥善处置本次事件。

保险法律师分析:是否代签名保险公司应拿出证据

资深保险法律师李华(化名)告诉记者,从公司回应来看,似乎和新闻报道中的一些事实存在冲突。首先,部分保单是否存在代签名情况,如果存在,那么合同是无效的。如果双方对此各执一词的话,需要做有关签名的司法鉴定。如果代理人确实存在保单代签名问题,那代理人有可能构成保险欺诈的违法犯罪行为。

其次,在章先生的不少贷款单上,贷款用途或为“公司经营”或为“装修”,并非“买保险”。李华称,客户本人对于贷款的用途写作装修而不是保单贷款,究竟是他自己还是代理人的意思,这一点也需要查明。保险公司称所涉保单办理贷款业务均为本人持相关有效证件至柜面办理,但从媒体报道来看,这里面存在代签名可能,保险公司需要出示相关证据。

在李华看来,从媒体报道情况来看,很大可能性是代理人存在误导宣传。“特别是贷款投保,这一行为背后是否存在夸大宣传的问题,是否有相关风险提示,这些需要保险公司去核实。最终双方责任如何承担,需要相关部门将事实调查清楚后,才能做进一步的明确判断。”

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类似的情况往年也出现过。为防止业务员冲业绩、不考虑客户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盲目推销保险,监管部门目前正在就“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3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