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金保险起源发展看年金险的核心功用

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587784656357848&wfr=spider&for=pc

提到保险,年金保险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每到岁末年初,各家保险公司都使出浑身解数,大打开门红,因为这是决定“一年收成”的关键阶段。而开门红的主打产品往往就是年金保险。但大家对年金保险的解释却莫衷一是,甚至相当多的保险业务员也讲不清楚。今天开始,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年金保险的那些事。

一、年金险的起源与发展

(一)养老年金的源起

年金险从其萌芽诞生之日起,就是与养老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据相关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尽管当时的保险业还没出现,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向一些宗教机构支付一笔款项,作为回报,这些宗教机构会给这些人提供一个终身食宿的居所,并且还定期给他们一些零用钱。这可算是年金险的雏形。

(二)养老年金的产生

现代意义的年金保险是以企业年金的形式诞生于美国。年,美国快递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企业年金计划。随后在铁路、银行和一些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广开来,其时的企业年金主要是为解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以及永久残疾雇员的养老金问题而存在的,对普通员工的覆盖率很低。由于这些养老年金是企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而自发建立的,企业年金的支配权完全掌握在企业老板的手中,如果在退休前离开企业,就会失去这种福利。可见,这时候的年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保险产品。

(三)商业年金险的产生

真正以商业养老保险形式产生的年金险,是与美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推动有关。年美国《保障法》和美国K计划(本身是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以三大支柱为特征的美国养老保障体系形成和快速发展: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类似我们国家的社保基金);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市场化经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即以K计划为代表,享受税收优惠、由企业主资助的私营养老保险计划);第三支柱是以个人年金保险为主的商业养老保险及其他储蓄。由此,作为第三支柱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适应新的养老体系建立的需要,而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

(四)商业年金险在全球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借鉴美国养老保障体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欧洲各国、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先后建立起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三位一体养老保障体系:一是政府养老金;二是企业年金;三是个人商业年金保险(即保险公司推出的商业养老年金产品)。而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年金产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也不断推陈出新。

二、年金保险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1、保险业务的恢复和发展

年金保险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是伴随着个人保险产品销售渠道的逐步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停滞20多年的中国保险行业,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稳步推进开始复苏起来的。刚开始,保险业务还主要集中在财产险领域,业务渠道以柜台售卖为主。

年,随着友邦保险公司登陆上海,为中国带来了代理人制度,个人代理销售渠道得到飞速发展,包括年金险在内的各险种产品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2、《保险法》为年金险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其中第46条规定:人身保险公司可以经营的业务范围中包括了个人和团体年金保险。应该说,《保险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年金保险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3、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年金险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中进一步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建设。可以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年金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经济软着陆吹响了年金险冲向市场的号角

年,中国经济经过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金融体系的改革也进入探索和转变阶段。于是,保险行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吗,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年当年成立了新华保险和泰康保险两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此进入到“老五家”合作竞争的市场格局。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新华保险和泰康保险等老牌险企(俗称老五家)开始借助个险销售渠道,大力推广年金险产品。“潇洒明天”、“鸿福99”、”为了明天“等预定利率高达8%以上的保险产品纷纷打响市场。

5、亚洲金融风暴后的风险积聚

然而,好景不长,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受此影响,国内以房地产为主的内需求疲软,投资低迷。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从年开始到年,连续实施8次降息政策。短短5年多时间,中国银行的一年期利率从最高的10.98%一直降至1.98%!各家保险公司都傻了眼。因为在当时,我国寿险资金运用主要以银行存款为主,而卖出去的保险产品利率高达8%以上并且都是固定写进合同的,而且这些产品都是持续几十年,甚至终身的。利率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了保险产品巨大的“利差损”缺口,由此也把整个中国保险业推向了十字路口。

6、喧嚣之后的宁静:单一定价2.5%

随着存款利率水平的“八连降”,虽然监管部门也将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8.8%,降到6.5%,又降到5%。但是各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仍然非常严峻。

年6月10日,保监会当机立断,发布《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直接把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限定在2.5%水平,并且还明确要求不得附加如何利差返还条款。这一限就是14年。

7、4.%时代的饕餮盛宴

为应对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年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中国政府先后出台8万亿和4万亿市场刺激计划,随后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物价上涨。长达14年之久的2.5%预定利率单一定价政策,使得保险公司走出“利差损”泥潭的同时,也使得年金保险产品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为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年8月5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其核心就是上调人身保险保单预定利率水平,最高可达到4.%。

此后的几年,各家公司都顺势推出了预定利率4.%产品,试图抢占市场先机。于是每到岁末年初,预定利率4.%的各类年金险产品都是风头劲爆。

8、保险姓保,回归本源:后4.%时代来临

自年以来,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放开、产品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在保险保障功能基础上,又衍生出理财功能,使得年金险产品又蕴藏着许多风险。

果然好景不长,年全球资本市场再次遭遇寒冬。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下行走势,尤其是国债收益率的下降,保险产品资产端持续承压,部分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与实际投资收益率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倒挂,实际上是加大了利差损风险,各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水平持续下降,保险行业90年代的利差损阴影,再次出现。

年8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并决定对部分类型人身险产品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进行调整,同时还约谈了数家保险公司。

根据通知精神,原有的预定利率4.%产品逐步退出市场,而新的预定利率4.%的养老年金险,监管部门已不予备案。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年金保险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发展的道理。诚如当年8.8%的预定利率产品如今已难觅踪影一样,今天的4.%产品必将成为明天的稀世珍品。“4.%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3.5%将成为主流”。后4.%时代来临。年金险产品发展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三、年金保险的核心功用:安全可靠养老金规划工具

纵观发达国家的年金保险产品发展历史,年金保险产品作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工具,很少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经历这么多的跌宕起伏。痛定思痛,年,中国银保监会在“保险姓保,回归本源”原则思路下,出台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简称号文)。号文的政策落脚点就是“保险姓保,回归本源”。

回顾年金险产品在国际、国内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年金险产品始终是作为养老金规划工具的角色出现的。年金产品之所以能够作为养老金的的规划工具,是与其安全性高、规划性强,并兼具保障性功能密切相关的。

首先,它的安全性在于保险公司是各类金融机构中安全性最高的;

其次,它的规划性在于年金保险产品可以减少婚姻、债务、税务、传承等因素对个人资产的侵蚀。

再次,它的保障性在于通过强制储蓄、资产规划等作用,建立起专款专用、与生命等长、适度对抗通胀,伴随客户终身的现金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27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