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保司大批破产,我们的保单怎么办

轻度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150106/4552299.html

这几年的情况不怎么样,大家也都有所了解,

其中包括很多保司,经营情况经常波动,看得人提心吊胆;

像是最近保险圈子里,某保司亏损的事情就引起了热议,其中股东被质押的问题更加让人心慌:

不少人都联想到了当初的安邦保险,甚至很多人认为这家保司会成为第二个安邦。

我说:还有这种好事?

众所周知,让安邦平稳落地,简直就是制度优越性的代表了。

这两年,网上对一些保司经营不善状况的担心是不绝于耳,很多人看着保司的评级和偿付能力慢慢滑到监管线以下,担心的不行,

怕保司破产清算,自己的保单赔不了,更怕自己买保险的钱直接打水漂。

这说明,大家还是不算清楚保险业的真实状况,我会分两篇去谈这个问题:

上篇是保司的制度安全性;

下篇是保司的整体盈利状况。

保单的安全一直是有保障的,之前跟大家聊过很多次了;

今天我们就从政策法规、历史案例和不同险种三个方面,再来聊聊,这个担心到底成不成立。

一、从政策法规上看

首先,保险法是允许保司破产的。

像是前段时间易安财险,就依据条例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了。

所以很多人讲得保司不会破产,根本不成立。

但是在国内,我们有一整套的政策来维持各个保司的平稳运行;

保司成立、经营,乃至破产后的兜底,其实早就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了。

1、保司没这么容易破产

首先要说的是,保司没这么容易就被拖去破产清算,因为背后有好几项制度顶着;

一般除非作大死,不然基本上都没啥大事儿。

摆在明面上的就是监管运营的制度:再保险制度、资金运用监管、偿付能力监管。

再保险制度,目的是为了分散保司所承担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保司推产品的时候会找一家或者几家再保险公司,约定好:

我把保费分你点,出险了大家一起赔。

当然了,再保险公司可能会再找几家公司,进行再再保险、再再再保险。

一家赔不起,全世界兜底…

资金运用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是为了保证保司日常的平稳运营。

一方面限制保司的投资“自由”:只许进行低风险、稳健的投资。

哪怕是股市行情再好,也不许去满仓一把梭。

另一方面保司需要定期汇报经营情况:保司每季度、每年,都要汇报自身的偿付能力。

以此让监管随时了解保司的状况。

如果银保监会发现某家保司偿付能力不足,就会立马采取措施,比如:

股东增资(多加钱)、停止开设分支机构(少花钱)、叫停相关产品(减少损失)等等,直到保司情况稳定才能再次正常运营。

当然除了运营上不作死,

监管还得保证保司未来出意外了,能自己给自己擦屁股。

这就是比较隐性的保障了,属于未雨绸缪。

这部分监管的主要方式就是:囤钱。

首先是保证金。

这个是保司注册时囤的第一笔钱,数额是注册资本金的20%,

钱并不是保司自己拿着的,而是直接存到银保监会指定的银行里去,除非清算债务,不然这钱是动不了的。

另外还有运营过程中的积攒:责任准备金。

简单来讲,就是保司开始营业后,卖出的每一份保单,都得抽钱出来囤着;

抽出来的这笔钱就是责任准备金。

主要用途和保证金差不多,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赔偿。

最后是公积金。

大概意思是,等保险公司不亏损了,开始盈利了,赚的利润得留一定比例在公司。

而留下来的这笔钱,属于是进可攻退可守:

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能增强保司的偿付能力,差的时候能弥补亏损;

毕竟收成好的时候存点余粮,收成差的时候才有得吃。

总而言之,监管从保司日常运营和“囤钱”两方面做准备,所有的措施和手段,

都是为了分散风险、稳健运行,以防保司太“自由”,直接把自己作没了。

2、如果保司真的破产了,那也有人接盘

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都还有某张小保单命途多舛,发行它的保险公司实在撑不下去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也有几重防线。

第一,保险牌照是稀缺品,无数有实力的资本趋之若鹜。

如果一家保险公司撑不住了,大概率会有不少企业愿意接盘。

甚至说只要允许增资,亲爹干爹后爹们甩着钞票就来了。

具体案例可以参考中法人寿(现小康人寿)。

第二,如果保险公司经营实在惨淡,一堆坏账,没人愿意出资呢?

那我前面提到的保险保障基金(保金)也会出手的。

这就体现出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了:资本不救你,国家会救你。

保金目前有超过亿资产,从08年成立至今,出手过3次。

之前安邦解散重组,保金就注资了亿。

而在国家队出手后,深藏功与名。

为了让大家的保单有托底,哪怕让保司真的破产倒闭,保单也会直接转让到指定的保司。

保险法92条重点说了这点:

被依法撤销或者破产的保险公司,持有的人寿保单和责任准备金,会被转让给其他公司。

如果找不到公司愿意接受,国家会指定公司接受转让。

不过最后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过。

总的来看,一张保单最惨最惨,大概也就是所属的保险公司濒临破产,然后被救回来。

大家可以通过上面种种看到,整个保险行业已经进入到铁索连环的情况了,

内部管理严(偿二代),外部无数人想上船,想要等着输血(牌照稀缺);

而且船与船直接有着无数勾连(保险法92条),内部还有灭火机制,有充分的血库和水库(保金)。

在金融机构里,也是在整体安全性上排在前列的。

当然如果出现更更极端的情况,

万一保司大规模破产,

或许那时候大家担心的就已经不是还有多少钱的问题了,你甚至来不及想曾经买过这份保险。

二、从历史案例上看

退一万步讲,哪怕这家保司真的不行了,其实它前面也有挺多例子的:

像是新华保险、中华保险、安邦保险,

包括刚结束接管没几个月的华夏人寿、天安人寿,都被救起来了。

1、新华保险

新华保险曾经实力很强,一度是冲击“保险第一股”的最佳人选。

可惜好景不长,成立没多久的新华保险在年被保监会发现偿付能力仅有61.32%;

同时持续8年盈利的业绩也开始遭到质疑,被扒出有“会计造假”嫌疑。

银保监会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直接动用保险保障基金会的资金,购入新华股份,最终以38%的比例,成为新华第一大股东,全面清除了“问题股东”。

并且,在年第一季度的发布会上宣布:

新华人寿被挪用的大部分资金已经被追回,剩余部分也以资产抵押进行了保全。

直到年,新华保险在站稳后直接实现3倍增长,重新成为国内保险业的中流砥柱。

这是保险保障基金的第一次出手,一战成名,

完美抢救了深陷经营危机、权斗漩涡的新华保险。

2、中华保险

中华保险,也是一家“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保险公司。

可惜后来中华保险为了扩张业务,长期依赖“高佣金”、“低手续费”的粗放经营模式,慢慢陷入了“寅吃卯粮”的境地

到年时,中华保险被曝出现64亿巨额亏损,甚至资不抵债。

年,中华保险试图市场化重组,但没能成功,当时中华保险一度被认为会被破产清算。

但当时的保监会没有贸然让其破产,而是再度派出保险保障基金,前去救市。

保金再度临危受命,立刻提出“先托管,后重组;先止血,后输血;先换人换机制,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渐进式管理救助措施。

最终在长达5年的托管重组后,中华保险重新焕发生机,银保监会也开始逐渐退出监管。

直到年,中华保险的股份才全部被保金出让完毕,重新自行经营。

如今中华保险还在健康地运营着,当年的救助,不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保住公司不倒,

连同未来的发展,保金都帮忙定好了调,找到了可靠的伙伴,并铺平了道路。

3、安邦保险

安邦保险也是一样,开张第二年保费就破了10亿;

劲头极其迅猛,甚至一度与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这样的巨头并列。

但好景不长,安邦的股东在后面几年开始进行疯狂的收购,“万亿帝国”似乎崛起了。

直到年银保监会对安邦下发监管函,指出安邦人寿的2款产品存在问题,并要求其3个月内禁止申报新产品。

随后在股东被公诉之后,安邦的情况急转直下,之前收购的又原封不动的“吐”出来了,

保险保障基金虽迟但到,联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石化)、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上汽),三巨头共同成立“大家保险集团”,对安邦集团进行了全面清算重组。

随后,安邦在外未兑付的1.5万亿中短期保险,也都被监管接手,

1.5万亿的存续理财保险,愣是没发生一起违约事件,连逾期都没有发生,平稳度过了给付高峰期,顶住了现金流。

这是保金的第三次出手。

庞然大物安然落地,中途无人受损。

4、明天系的几家保司

明天系的几家保司:天安财险、易安财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实力都不弱。

比如易安财险,是国内的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之一,成立当年就已经实现盈利,实力不可小觑。

但曾经的“明天系”牛逼哄哄,在暴雷后却直接垮台,连带着影响了这几家保司;

导致其偿付能力下架、转盈利为亏损,情况变得不太妙。

于是年,银保监会宣布对这几家保司进行接管。

直到年7月份,华夏人寿、天安人寿迎来了新的高管,目前已经开始重新经营了。

这里唯一的例外是易安财险:它是这其中唯一宣布破产重整的保司。

从年起,易安开始连年亏损,直至年被银保监会接管;

本以为有银保监会出手,易安财险定能化险为夷。

但年7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宣布延长易安财险的接管期限。

直至年,易安宣布破产重整。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的保单受到影响。

易安作为一家财险公司,经营的只有五个险种:健康险、意外险、责任险、家庭财产险、保证险。

首先,易安经营的都是短险,宣布破产重整的时候,大部分年买的保单已经过了保障期限了。

其次,还没到期的保单保障继续,仍旧有效。

至于其他赔付没到手的,会有保险保障基金会代为申报债权,后续进行赔付。

看到没?哪怕是破产重组了,保单的安全依旧是没问题的。

易安财险破产重组,主要是监管想用它来作个典型,

既能拿来当杀威棒,杀伤力还很低。

而经营长期险的保司,监管是不会轻易让它破产的,看华夏人寿和天安人寿目前的状态就清楚了。

因为寿险公司出售的大多是长期险,动辄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保单,真要破产了,受损的还是老百姓;

而监管还是想要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

上面列举的,关于保司(濒临)破产的案例并不少,能看到除了易安财险是被拉出来做个典型以外,其他的长险公司如今都安稳运行着;

哪怕是安邦,如今的保单也都被安全承接,所以保单的安全其实是不太需要担心的。

三、从不同险种来看

另外就是针对不同险种的保单安危了,我从讨论中发现了大家的担心真是五花八门。

有人担心重疾险,

有人造谣理财类保险,

我们先说重疾、寿险、年金这种长险。

年初的时候出了《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里面已经明确了:

除了人寿保险,长期健康保险、长期意外险、年金险都能被转让。

也就意味着,你的保单永远不缺接盘侠。

除此以外,意见稿里还明确了辩论到吐血的保单利益:

对于个人的保单,保单利益在5万元以内的部分,保额全给,保单利益超过5万元的部分,保金救助90%。(这点其实在讲短险,但是意外之处在于后文明确了何为保单利益)

这里的保单利益是指解除保险合同时,保单持有人有权要求保司退还保险费或现金价值。如果出险了,那么应该给保险金。

在这之中,可以说是官方给出了他的回答,给出了在监管视角里的保单利益。

一份保单,什么是无论什么情况下,可以永久“继承”和持续的。

要求退保时,退还保费是可以的,退还现金价值也是可以的;一旦出险了,那么就要给保险金。

我们就考虑最差的结果,不妨看看没提到什么?

比如权益其实是没提到的。

像是重疾里会有各种服务,像是重疾绿通这种,你让保金或者换了保司还要单独承担,跟医院再重新聊,不合适;

还比如很多增额终身寿放在投保规则里的减保权,之前小保司的承诺,他可能船小灵活,收益高,能做到灵活减保,但是如果小保司破产保单归入到大保司,那么可能只能持续持有(现金价值及其增长不受损)或者一次性退保了。

但说会造成什么实际损失吗?

没有,大家可以发现失去的都是边边角角的责任,最核心的像是保费、现金价值、保险理赔金其实最终都会拿回手里。

说完了长险,我们再来说短险。

短险和长险最大的区别就是,短险不会被转让。

如果保险公司进入破产清算流程,那么按照规定,

短险的赔偿首先会先由保司清算的财产给:

清算的财产在给付过员工所欠工资以及一系列补偿金后,剩下的财产就会用来赔偿或给付保险金。

如果这部分资金不足以赔偿,那么保金就会出手:

如果保单利益在5万元以内,那么保金会全部赔偿;

如果超过5万元,保金会给个人赔付超出金额的90%,给机构赔付超出金额的80%。

简而言之就是,短险保额大的话会有一定的损失,但损失相对可控。

再加上,短险一般的保障期限就是1年及1年以下,像是意外险、出行险、家财险等等;

这种保险一般都不贵,哪怕保司真的不行了,其实提前买一份新的,就能把保障续上。

也就是说,保司未来如何,对保单影响不大。

说在最后

最后,在众多讨论的声音里,我觉得这人说得挺有道理的:

引起热议的这家保司到底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安邦,现在没法下定论;

目前仅仅是偿付能力不足而已,相信监管已经出手了,未来如何还得看后续发展。

另外,保单最终是否安全,安邦的保单的确是最有参考性的,

网上千人千论,看再多,不如找一个真正持有过这些安邦保单的人问问更可信。

而且对于这家保司的情况,

图上也说了,瞎猜瞎看,不如直接去银保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8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