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李晶晶广州报道
7月18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广东农业生产运行良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远超第二、第三产业,高出全国0.9个百分点。
广东农业生产态势持续向好,百姓“米”袋子持续充盈,这成为了近年来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这背后,也离不开广东金融保险业给予的各类风险保障和支持。
今年7月,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黄海晖在年二季度广东保险业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上半年,广东保险业在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辖内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5.5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42亿元,支付赔款19亿元。全省开办农险防灾减损试点项目超40个,累计投入防灾减损资金万元,助力47.46万户次农户、农企防灾减损降本增效万元。
近年来,为确保农业生产稳供保收、提质扩面,广东保险业在提高农险纵深覆盖、扩大农险保障水平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建立“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有效帮助广大农户分散自然灾害风险。此外,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发展数字农险,创新“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为农业生产增收、创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不过,就目前“数字+”农险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保险机构对于气象数据、价格数据以及历史理赔数据的使用和沉淀还不够充分,对于自然灾害风险,保险机构对投保农户、农企所采取的风险预防和干预措施并未能及早介入、及时错位,未能充分发挥农险机构在自然风灾防灾减损过程中的有效作用。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可以加强相关数据的支撑,尤其是气象数据、价格数据等,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如气象部门加强对各保险机构的数据支持,丰富农业保险在灾害预测、预防方面的功能,同时,监管部门可以大力落实创新保护工作机制,解决农险主体产品开发创新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主体创新的积极性。
农险扩面提质助力百姓“米”袋子充盈
广东是农业大省,年农业产值位居全国第四位,特色农业种类多、产值高、分布广,其中水果、蔬菜、茶叶等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超过50%,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首位。
如何保障好广东特色农作物的稳产增收、提质扩面,这不仅事关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安全,而且事关广东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程。
去年11月,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银保监局、广东省林业局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广东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出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建设的要求,包括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增品、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加快模式及技术创新、拓宽农业保险服务领域等。
自农险高质量发展启动以来,广东保险业紧密围绕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在推动传统农业保险发展基础上,持续完善“保防救赔”风险减量体系建设,积极开办各类地方特色农险产品,新增开办蔬菜、花卉苗木、肉鸭、蛋鸡等保险,并逐步实现对省内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在广东全省落地近个地方特色险种。
针对水稻、生猪、蔬菜、岭南水果、家禽等重要地方农产品,广东保险业还创新引入气象指数、价格指数等数字技术,创新开展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保障类型,创新探索“保险+期货”试点,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有效保障农户、农企放灾减损降本增效、收入稳定。
据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黄海晖在年二季度广东保险业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今年上半年,广东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5.5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42亿元,支付保险赔款19亿元。全省已开办农险防灾减损试点项目超40个,累计投入防灾减损资金万元,助力47.46万户次农户、农企防灾减损降本增效万元。
其中,承保水稻、玉米等作物共.43万亩,提供风险保障.64亿元,支付保险赔款1.58亿元。探索开办“生产托管+水稻产值保险”,推广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管护综合保险,累计为5.8万亩高标准农田设施提供近1亿元风险保障,助力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
“数字+”保险建立双重风险防御机制
作为农险创新的重要发力点,“数字+”在农险的实践应用,包括引入气象数据、价格数据、收入数据等,在种植业、养殖业等创新落地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产量保险等,帮助农户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有效弥补农户的收入损失和提高农户的风险意识。
其中,在种植业方面,目前应用得较为广泛的属价格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价格保险可以保障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造成的损失。比如说水稻目标价格保险,可以对因水稻减产或市场波动导致投保农户收入损失的部分,由保险公司按照约定价格和约定产量进行补偿,实现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有效汇聚、分散和转移。
而气象指数保险则是把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指数化,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时,保险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标准进行赔付,如水果、蔬菜气象指数保险,选取对种植生长影响较大的气象因素“暴雨”“大风”作为保险触发条件,当达到触发条件后无需种植户报案,由气象部门审核出具相关证明和报告,保险公司自动对农户进行理赔。
养殖业方面,目前,主要是气象指数保险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对于水产养殖业而言,水产养殖气象指数保险以气温、降雨量等作为赔付触发条件,当气温、降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农户可获得保险公司赔付。
阳光农险广东分公司相关业务人士介绍称,水产养殖气象指数保险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水产理赔效率,解决水产保险定损理赔难、理赔慢、争议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问题。为目前较难用常规保险承保理赔的水产养殖业“适配”的保险保障选择。
据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近年来,水产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已陆续在广东佛山、珠海、茂名、阳光、中山等地水产养殖行业落地,从淡水养殖至海水养殖,覆盖高温天气、低温天气、台风暴雨等极端气候下农户可能面临的收入损失风险。
此外,围绕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广东保险业首创“期货+保险”形式,平滑生猪价格周期、饲料成本周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弥补农户收入损失。目前,生猪期货价格指数保险范围已覆盖生猪价格、饲料成本价格等风险范畴,并进一步扩展至待宰等全产业链条环节,形成覆盖生猪养殖全生产链条环节成本价格风险的保险保障网。
数据应用仍需要协同多部门赋能支持
不过,就“数字+”保险模式的落地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对数据样本的高度依赖,且目前可供应用的数据样本范围深度、广度,以及及时性、有效性等仍存在不足,导致数字+农险模式的理赔效果、成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保险机构获取气象数据存在难度,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发的产品,保险机构投入了研发费用却无法拿到气象数据,无法评估产品的保险风险,且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阳光农险广东分公司总经理栾海涛在年“保险+气象”助力广东乡村振兴座谈会上如此表示。
栾海涛指出,气象数据、历史损失数据缺失导致气象指数保险建模困难。由于农产品所在地区缺乏气候或气象数据积累,以及由气候因素导致的农户历史损失数据积累,导致在技术方法上遇到较大困难,设计产品时,更多是通过对农业部门、农户调研确定气象指标与损失的关联,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撑,因此基差风险较大,赔付标准一时难以得到各方认可。
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总经理费剑峰也在座谈会上表示,对于保产量和保收入功能的产品,需精准调研承保品种风险及所在区域风险特点,但目前广东各地的地方气象站普遍建站时间较短,历史数据相对有限,且数据基差风险较大,导致在利用地方气象站数据进行产品开发时面临较大的基差风险。
对此,费剑锋表示,可以加强数据支撑,农险产品创新数据来源涉及气象、农业、林业等部门,建议农险相关政府们牵头协调,为各保险主体提供农险产品创新的数据支持。
栾海涛也建议,以省为单位搭建风险地图或者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其功能方面可实现各成员机构根据需要按气象年度、气象种类、指标程度及指定区域自主查询,该平台可用于保险产品设计、灾害预警及查勘定损等方面,例如各保险机构能够共享至少50年及以上的省内各地区常规气象数据及各保险机构的损失赔付数据,并在产品设计方面探索实用性,缩小基差风险,尽可能的防范其道德风险。
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茂名分院院长、广东保险学术委员会委员赵汴对记者表示,像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创新险种离不开数字科技的支撑,需要丰富基础数据和科学建模才能设计产品、科学厘定价格和及时理赔。
赵汴认为,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创新型政策性保险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需要各部门合作推动并建立协调机制,一方面要对农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大力科普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创新型政策性保险的基本知识,让他们切实感受创新保险产品的优点,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要在前期加大补贴力度,引导提高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的投保覆盖。
(作者: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