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到现在为止,保险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超过50家,并且是多主体的市场格局。保险行业在我国属于寡头垄断市场,根据年10月份对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保费收入已占到GDP的4.57%。在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强中,我国的中国平安排名第29位,中国人寿保险(集团)排名第42位,中国人保排名第位,太平洋保险排名第位,等等。我国已建成了以城镇居民医疗合作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职业险等五险为中心的社保制度,同时以商业保险作为补充,面向全民的保险机制。保险在稳定我国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险产业也伴随着改革开放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最近一点关于医疗报销的事,却让小编伤透了心,打破了我过去对保险产业的美好展望。因为家中老人生病,并且是异地就医,我就在社保报销方面碰到了难题。医院告知,因不是本地参保,需先行自费垫付。然后我借了笔钱先将住院费垫上了。等到出院,参保地又说,医院结转,我就有点晕了。医院能结转,医院还要我垫钱干什么?并且,能一两天办好吗?办不好,耽误的住院费谁给?后来参保地又说五天内且事先备案的可回参保地报销,但要到社区打证明,要居住证等。
真搞不明白,父母过来带小孩,也办了居住证,怎么就不能在住所地参保,难道交的不是人民币,医院,医院去看,这耽搁得起吗?最终,我还是按要求去搜集材料,然后把材料寄回去,两星期了,没有回音。再后来我想到还有商业险,赶紧打个电话问问,结果对方很礼貌地回答我不符合条件。我感觉有点晕,社保社保没着落,商保商保没靠上,一不小心,两头落空。这就是我所碰到的报销现状,相信也是我们草根都可能碰到的最真实的报销状况。
我不禁想起了年前,很多人来向我推销保险。有车险的,有寿险的,有健康险的,等等,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当时的推销员巧舌如簧,那讲得是面面俱到,极度渲染了我,把我从一个非专业人士讲成了专业人士。到后面推销员问我问题的时候,我都不好意思不点头了。不知道大家遭遇保险推销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反正当时是云里雾里,跟着推销人员的指挥棒走。然后,我花了三百二十大洋在车险上挂了两个老人医疗险。当时,我还在想,老人有了社保,有了商保,只要自己按时缴费,应该天衣无缝了,自己可以放心点了。
结果,很不幸,老人确实生病了,还住院了。但是,自己帮老人挂的商业险却没有用。我苦笑了下,看来,自己并不懂保险,以前以为自己懂了,那其实全靠保险推销人员鼓励。
这就是我们当下保险的尴尬局面。参保的门槛很低,起点很低,但真正需要保障的时候却因人、因地而异。同一个病,在参保地和异地报销比例不一样,所需要的材料也不一样。商业保险品种繁多,但真正有事用得上的不多。翻开我们的手机软件,只要是支付软件、金融软件,都会有很多保险产品,涵盖面非常广,投保很简单,手指一点,钱到帐,就可以视为成功了。但是,报销门槛异常高。保险部门为了确保理赔的真实有效,设置了很多条件。有很多证明材料需要参保人到有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去出具,非常麻烦。很多时候,会因为证明材料的一点纰漏而导致无法理赔报销。其实,我们应该是对事件进行保障,而不是对材料进行保障,如此高的报销门槛,或许有违初衷吧。
当然,保险产业的发展,还有其它方面的桎楛。普及程度、平民程度、服务质量及内部结构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当下,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的普及,国家对很多领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如投资领域,现在企业项目立项都是备案或核准,还有政务改革,变群众“来回跑”为“跑一次”或“零跑腿”,等等,并相应绩效考核以保进改革。其实我们保险产业也可有更大更好发展。如将个人信息融入国家大数据中,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查询并证明个人征信及相关事件事实,变个人跑为系统跑、数据跑,并做到%补偿;再如,可以引导投资型保险产品更多转向保障型产品,加大人均保险密度等。这样,才能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保险产业也才会再次得到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
到那时,保险从业人员再上门服务,或许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守护天使上门了,大家会热情地以礼相待,而不会像现在这样,不敢接触,害怕被忽悠、被欺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