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作为金融业中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类行业,在经济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老百姓来说,购买保险以应对突发状况带来的损失也不失为一种合理规避风险的手段方法。但是近年来保险行业收入不断下滑,行业状况十分不景气,这一状况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原因呢。
保险行业失去民心
就在上个月,我国银保监会公布了银行业保险业本年第二季度监管指标数据,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保险费同比下滑了接近%0.5,不仅如此有近20个省市已经出现了相关收入负增长,反映出了国内保险行业下跌的趋势。莫非我国保险行业就此一蹶不振了吗,保险销售已经进入冰冻期了吗,老百姓不买账了吗?
招商银行在今年7月份曾发布过一份数据,数据表明我国曾有过购买保险经历的人占接近六成,而在剩下的四成中有接近三成的人打算购买保险,也就是说保险应该是本年投资意愿比较强盛的行业,市场发展势头还是很不错的,那么为什么保险业务收入还是下跌了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众久久以来对与保险业的不信任。
保险行业模式弊端逐渐显露
众所周知,卖保险的业务员在国内十分普遍,而不同保险业务单位的不同销售群组每个月都给自己的业务员下达的有销售指标,为了达成这些指标,业务员们努力向客户推销不同的保险产品。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签单之前顾客是上帝,签单之后保险公司是大爷。为什么这么说呢,签单之前,业务员百般呵护好顾客,为的是达成销售量,而完成签约之后,就对客户不闻不问。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弊端就是,百姓不愿意再相信保险业务员。因为买保险就是希望在发生重大意外伤害时能够找保险公司理赔,而真正到理赔环节,保险公司会百般推诿,设置各种障碍,理赔流程并不会太顺利。这会让老百姓形成一种“被欺骗感”,吃过亏之后当然下次就会避而远之,不再相信保险行业。
对于保险业务员来说,如果保险业绩持续达标,奖金和提成会不断升级甚至包括职务。这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通病或者说历史遗留问题,这种业务推销形式和奖惩制度简直无异于竭泽而渔。等到将来我们的经济发展状况稳中向好,从事保险行业的业务员数量将会大幅减少,到那时这种旧的落后的制度和运营模式将会难以维持。
保险公司应该做出调整
现有的保险公司其实应该更换或者调整秉持的理念,选择在理财或者保险产品设计研发上多投入资金经历而非销售模式,如此一来才能够确保收入和利润共同提升,行业形势转暖,那种促使业务员将本身变成客户的旧模式应该被改革。
除此之外,人们购买汽车时一般也会随之购买车险,这当然也属于保险公司范畴内的业务,但就是这样一个轻松的业务就在今年也走向下坡路。其实汽车作为出行的基础交通工具,百姓购买意愿还是十分强烈的,不过一二线城市仍有一半的人由于经济原因没有购买汽车,大部分人由于经济下行,收入不高,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汽车购买以及保险购买意愿就都下降了。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和保障机制
有人会问,保险公司破产了怎么办,出险的时候保费还能理赔吗
首先纠正一个观点,“保险公司不会破产”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保险公司破产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银行、保险公司在历史上都很少发生破产事件,因此银行和保险公司也是被称为最稳固的机构,风险很低。
保险公司的安全机制多达10余条:
1.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受到保监会的严格监管。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正在经营的保险公司必须保证偿付能力能够在不低于百分之百的充足率;保监会每个季度会对每个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评估,假如发现该公司不能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偿付,马上就会采取相应的解决和处理措施。不仅如此,监管部门还会不断地提升监管要求不断更显和研究新的规定和制度并且,促使保险公司经营更为稳健。
2.《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需要有的“保证金”、“责任准备金”,以及“保险保障基金”。
目前,保险保障基金早已突破亿。即便出现了特别极端的事件,监管机构也有足够的资金去应对。
3.哪怕有某家公司真的走到了破产那一步,相关管理部门也会寻找新的公司去继承和接管这家公司的业务。
根据《保险法》第九十二条和《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的规定,指定公司必须承担起被接管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所以就算卖给你保险产品的那家保险公司出了问题,新公司也一定会履行你跟老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所有相关义务,保单依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