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网友李先生的私信问:保险被拒赔后工作人员却跟他说,如果想争取就去起诉保险公司,能赔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问这是怎么回事?要不要去起诉?我问起事由,李先生说事情是这样的,因为自己父亲已经70多岁了,所以近几年来每年都会给父亲购买平安公司的孝心卡,是一款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意外险,去年12月份老父亲晚上起床上厕所的时候不慎摔倒,送院后不治身亡。
当时李先生也打电话报案了,电话中客服人员只是叫他把相关材料准备好后可以去办事理赔,办完后事后当李先生拿着相关材料去理赔时却被拒赔了,原因是李先生父亲并非意外事故导致的死亡。明明是摔倒后导致的为什么就不是意外事故呢?李先生就跟保险公司的工作为员理论,工作为员却告诉他,医院出的诊断书写的死亡原因是“颅内压骤然升高”导致的。经过多次理论还是被拒赔,后来工作人员告诉李先生说他们也是按章办事的,并不是故意为难李先生,建议李先生可以走法律程序。说到这里可能又会有不少保险喷子会说:保险都是骗人的。其实保险理赔都是按保险合同条款办事的,能不能赔并不是谁说了算的。
很多情况下按情理说是要赔的,但按合同条款是拒赔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超过90%的保险理赔官司保险公司都是败诉的。为什么有时候理赔的工作人员会叫投保人去起诉保险公司呢?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从情理上说本身可能也认为该赔的,但按保险合同条款又是不在赔付范围内的,这时候工作人员是没有权利给你赔的,否则就是违规,存在骗保嫌疑风险。但如果法院判决要赔的话工作人员是很乐意赔付的,说实在话,在保险公司这么多年,理赔部的人也认识不少,其实赔不赔、赔多少跟工作人员并没什么关系的,并不会因为赔得少奖金就会多发,也不会因赔得多就扣工资,赔多赔少都是工作,按章办事就是他们的原则。
为什么通过打官司大部分被拒赔的案件都能获得理赔呢?我想主要有如下原因:一、一旦上到法庭,法院可不会象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那样理解合同条款,因为保险纠纷案例中投保人绝对是弱势的一方,大部分投保人对保险合同的理解不可能与理赔员那么专业,只能是按常理来判断,部分投保人可能根本就看不懂合同内容,甚至有些根本就不看,导致容易被误导,甚至被欺骗。法院在审理保险纠纷案件中,出自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会适当的倾向投保人,在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判定要赔。二、保险被拒赔的原因都是按合同条款判定的,而条款的解释权是保险公司。但上到法院条款的解释权就不是保险公司了,很多条款都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遇到这种情况法院都会选择倾向有利于投保人的解释。
例如最常见的拒赔就是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但上到法院后,如果保险公司不能证明投保的时候对免赔条款进行过提示和说明义务,那么法院会认为这些免责条款是无效的。其实就这一条就会导致保险公司败诉,因为原来大部分投保过程中保险公司对此都是无法证明的,所以现在保险公司对投保过程也严格很多了,大多数寿险投保时都会要求投保人进行录音录像。这么做除了起到提示投保人的作用外,还留存了对相关条款提示义务的证明。这也告诫我们在投保的时候针对保险公司所问到的问题一定要如实、慎重的回答。
通过以上的讲解你认为李先生起诉的话能不能拿到理赔款?欢迎评论区讨论,我是保险导师飞哥,每天分享实用的保险知识,谢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