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保险,我们听到最经典的4句话:
保险都是骗人的;
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
买了保险,就是最不保险的事;
保险只有两样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为什么保险行业,口碑如此之差?
今天博哥就通过4种情况好好跟你分析一番:
一、不知情身份和产品
1、保险公司银行驻点人员。
很多年纪稍大的客户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去银行想存个钱或者买个理财,稀里糊涂的被“大堂经理”一顿招呼、帮忙抽号、热情问询之后,最终买了个保险产品,但客户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保险,只知道是在银行买的。前些年我一个朋友就在银行驻点,银行也支持他们佩戴银行的胸牌,甚至发银行的工服,给老百姓自然形成错觉。
2、银行理财经理推荐。
我们找到信任的理财经理,说想买个理财,出于对对方的信任,对方让买啥就买了啥。我经常接到客户拿着现金价值表过来问我这个“理财产品”咋样,我问他从哪了解的?都说是银行理财经理推荐的。我说这个一款**公司的保险产品,往往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我让理财经理找的理财产品。销售保险跟销售基金一样都是银行的中间业务,是银行创收的一种方式。而部分理财经理会利用老百姓对银行的认可度和对自己的信任度销售了可能不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理财经理也有中间业务的任务和考核),不是说产品不好,而是没有让客户有知情。最后,客户本来就想稳稳当当买个短期理财。最后要么买了风险较高的基金,要么买了期限较长的年金。
二、夸大宣传
1、夸大保障范围。
在矛盾最多的重疾险销售过程中,“确诊即可赔付”是我们最经常听到的销售误导。因为这只是重疾险赔付3种条件的其中一条。第2条是“实施了约定的手术”,如果没有手术,还指望着用理赔的钱来支付手术费,那最后只能是失望了。第3条是“达到疾病约定状态”,具体我就不展开了。也就是说重疾险明明理赔有特定范围,却告诉你什么都能赔。最后投保时高高兴兴,理赔时肯定要骂你骗子。
2、夸大未来收益。
现在很多险种都配有万能账户。万能账户也不像名字起的那么万能,简单说就是用客户的钱来投资,最终兑付一部分收益。在演算的过程中通常有保底利率(保险公司一定给到的收益,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还有一个叫结算利率(最近几期结算的真实利率),看似比较高,但结算利率大概率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走低(详见发达国家目前的利率),业务人员拿这个收益率给你演算未来你可能获得的收益,往往是达不到的。而能实现的就是刚才提到的保底利率。这是真真实实确定未来能拿到的现金流。
三、隐瞒事实
1、隐瞒健康告知。
“只要没住过院,全部写否”,这句话是不是挺耳熟?一些销售人员为快速出单,在健康告知环节(每个保险公司有不同的要求,会让客户购买之前告诉这个保险公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