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保险业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在保险业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经验,对全国保险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中国财富网讯12月13日,以“改革新纪元践行新发展”为主题的中国财富管理峰会在上海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演讲中表示,作为一名亲历了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发展创新和砥砺奋进20年的保险人,他选取个人工作亲历的过程,从四个视角回顾分享20年来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宝贵经验。
以下是周延礼演讲内容摘要:
我年底到上海工作,负责筹建原中国保监会第一个派出机构——上海保监办。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亲切关怀下,上海保监办同志们上下集思广益、大胆探索,提出了“保险改革开放先行区、防范风险的示范区和产品开发的试点区”,俗称“三个区”的保险市场发展模式,为上海保险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亲历了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发展创新和砥砺奋进的20年,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我有幸选取个人工作亲历的过程,从以下四个视角回顾分享20年来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分享上海保险业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
一、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从“点”到“面”,坚定不移地推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
上海经济金融较其他地区开放发达,城市管理智能高效,为保险业改革开放搭建了得天独厚的舞台。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过程,是保险业持续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来自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驱动。
(一)上海保险业发展概况。
20年来,上海保险市场快速发展、机构数量逐年增加、改革创新多点突破,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现已成为中国有代表意义的保险市场,在全球保险界享有美誉度。年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保险业排行榜中首次位列第一。
1.保险机构逐年增加。
保险法人机构从年的16家发展到年底的55家。到年底,上海共有家保险省级分公司、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家保险专业中介分支机构。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外资保险上海代表处,保险机构聚集形成体系,国际化程度全球名列前茅。
2.保险资产和保费规模快速增长。
到年上半年,在沪保险法人机构资产合计为2.73万亿元;在上海分支机构的总资产.93亿元。
到年底,原保费收入从年的.2亿元,猛增为年的.10亿元。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资产合计为70.93亿元,占全国保险专业中介资产总数的10.77%。
3.保险业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上海保险业改革创新多点突破,以年为例,上海市新颁布的金融创新奖获奖名单中,保险业获奖数量和质量创历史双佳,共有13个项目获得金融创新成果奖,其中,上海保交所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和上海市老年人保通卡项目分别荣获特等奖及一等奖。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C试飞保险、太保集团家庭人工智能保险顾问“阿尔法保险”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为我国在俄罗斯最大的非能源类投资项目提供海外投资保险等四个案例入选上海自贸区第八批金融创新案例。
4.保险业对外开放捷足先登。
年上海55家保险法人机构中,有外资保险公司28家,数量全国第一。上海保险市场外资保险主体从年的1家发展到的48家。
上海保险市场外资保费收入从年的0元增长到年的.07亿元。
(二)持续推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
早在年上海市政府就提出建设再保险中心、培育国际保险市场的设想。十几年保险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培育,为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奠定了坚实基础。
1.设立上海保险交易所。
建设上海保交所,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深化我国保险业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长达12年艰苦探索,于年11月得到国务院批准设立。保交所已于年6月开业,注册资本22.35亿元,是全国唯一的保险要素交易市场,为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建设填补了要素空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日前,全国首个健康保险交易中心也启动建设。
2.设立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年1月正式落户上海,是行业资金集中运用的枢纽平台。中保投公司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业务,为实体经济注入长期资金,行业投资平台功能充分显现。到年6月底,已累计发行项目9个,签约资产规模亿元,提款规模0.6亿元。
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保险业持续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经过十几年的精心培育,大量保险机构聚集,上海保险交易所、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保险要素市场落户上海。再保险交易平台等各项交易平台、服务平台逐步搭建完成并开始提供服务,向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保险交易、提供优质高效的国际保险交易服务、最便捷的国际保险支付清算服务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上海保险业服务创新从“世博会保险”到“进博会保险”,为各类特大型国际展览会提供保险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世界级大港,具备举办各类特大型国际展览会的天然条件。特大型国际展览会具有场馆面积大、数量多,展览期长,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多、参观人数集中等特点,世界级博览会从筹划、筹建、会展到撤展全过程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是一个异常庞大和复杂的风险体。因此,在特大型国际展览会的筹办、组织过程中引入保险机制必不可少,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拟定保险方案,上海保险行业的精英以开放创新的姿态,与国际接轨、充分论证,用集体智慧,给出了上海方案、中国蓝图,为举办特大型国际展览会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一)服务年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
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上海市委、市政府、原保监会三方共同组成世博保险领导小组,上海金融办、原上海保监局、上海世博局派员组成世博保险工作小组。世博保险工作小组早在年就开始谋划设计世博保险方案,经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论证评估,年初形成了规定保险险种方案,并报国务院获批。
年上海世博会保险方案包括法定保险、规定保险和商业保险三大类,这三类保险互相衔接、相互补充,构成上海世博会保险的三层架构,主要解决组织者、参展者及各类服务商的人员、财产及展品在建设、运营及撤展期的各类风险保障问题,其中包括世博建设阶段的建筑安装工程保险;所有展馆及展品艺术品等的财产保险;各类工作人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第三者保险保障的责任险;以及延伸至世博园区外13万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和台世博出租车等的商业性保险保障,实现了世博会从主办方到参展方,从参观者到志愿者及配套服务提供方风险保障的“全覆盖”。
世博会举办期间,实现承保签单保费共计人民币3.14亿元,累计受理世博赔案件。世博保险的全面实施为上海世博会的平稳运行和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当时,我本人也有幸作为世博保险领导小组组长,亲历了这段历史。世博会结束后,我还主编了《百年梦想,共创和谐——上海世博会保险管理与实践纪实》一书,将保险业服务“成功、精彩、难忘”世博会的过程、机制、理念和思考写入该书,使得保险业的集体智慧和精神财富得以用书本进行交流和传承,为以后举办特大型国际展览会保险服务方案的拟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服务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史无前例。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是第一次由我国自主举办的特大型以“进口”为主题的国际展览会,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保险方案分为两个部分,保障国家会展中心场馆运营的商业保险方案和保障进博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保险方案。
商业保险方案,包括:进博会举办场馆运营期一揽子保险,总保额亿元(保险期限年2月1日-12月31日),险种包括财产险、机损险、营业中断险、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和职业责任险;场馆功能提升工程及通道改造工程建筑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展品货运险;仓储保险;关税保证保险等等。
支持保险方案,包括:工程险、财产险、责任险、专利执行保险、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网络安全责任保险、活动中断取消保险、关税保证保险等等。
此外,太保产险还为进博会媒体记者及现场客商专属打造了“进博无忧”个人意外险产品等,在展会现场承保及服务,采用现场扫码移动投保以及双语投保界面。上海保险业还将为平台的跨境B2B交易提供进口货运险、信用保证险等保险保障服务,真正助力永不落幕的进博会。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进口为主题,旨在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保险业为国外企业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商品走出去提供的服务及创新做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保险业、上海保险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为保险业服务各类特大型国际博览会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三、上海保险业积极落实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方案,当好新时代保险业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
年7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并于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和“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两个方面就保险行业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自贸试验区成为保险业改革创新最好的突破口和“试验田”。上海保险业争取原保监会出台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八项意见”和“三项举措”,参与推动出台“金改40条”。原上海保监局将“金改40条”涉及保险部分进一步细化为24项具体任务。经过努力,自贸区保险业改革创新取得了以下成效,为全国自贸区建设提供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现代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推动上海保交所成立并开业运行,支持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落户,鼓励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在自贸区内设立,推动航运保险中心在自贸区集聚发展。到年第一季度末,上海自贸区共有43家保险法人机构、53家保险省级分公司、71家保险中介机构和32家功能性保险机构,上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具有众多保险机构聚集和保险要素市场运营的城市,基本建成业态最全、功能最齐备、产业链最完善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
(二)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1.国际再保险平台上线。年8月8日上海保险交易所国际再保险平台上线,推动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推动再保险业务人民币跨境结算。根据《上海保险交易所接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相关系统的备忘录》,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再保险国际平台,利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依托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为再保险机构的跨境再保险提供便利化安排,助推再保险资金跨境清结算。
3.实施再保险区块链技术应用试验。推动前沿技术和再保险实务融合发展。
4.推动改善再保险经营环境。提出探索建立离岸保险税制建议,推进再保险机构在“营改增”实施后的纳税便利化。到年底,上海经营再保分入业务的机构共有27家,其中专业再保险机构5家,经营再保分入业务的保险法人公司22家。在劳合社(中国)平台上开展业务的辛迪加共有32家。
(三)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地位巩固提升。
全国11家专业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和全国唯一一家航运类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自保公司设立在上海。深化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上海拥有全国性专业性航运保险协会,目前共49家会员单位合计占全国航运保险市场份额95%以上。上海共有58家财产险公司经营航运保险业务。此外,还有家保险中介机构和大量航运法律、海损理算机构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基本形成“经营机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完整航运保险产业链。
(四)保险资金运用“枢纽港”功能快速发展。
年末,注册在上海的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合计受托资产6.04万亿元,占全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合计受托资产总数的51.59%,保险资金累计投资上海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65亿元。3家在沪养老保险总公司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约亿元,占全国保险业总数过半。
(五)深化“放管服”一体化改革,提升保险监管效能和水平。
四、上海保险创新探索“先行先试”模式,积极服务上海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上海保险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大局、行业转型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年,上海保险业共提供风险保障.33万亿元,是同期的3.25倍。重点领域风险保障程度大幅提升,工程险提供风险保障.44亿元,同比增长32.21%;企业财产险提供风险保障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23%;船舶和货运险提供风险保障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1%;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32.05万亿元,同比增长.34%;侧重保障养老的年金保险金额达.5亿元。
(一)率先建立机动车保险和理赔相关系统,充分发挥了保险业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
上海保险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协调行业内外资源,以机动车保险投保、理赔为切入,解决由于各行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社会痛点、难点,积极挖掘保险业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率先建立机动车辆联合信息系统。
由于各保险公司投保人恶意骗保骗赔现象普遍,机动车驾驶员随意违章造成道路拥堵时有发生。对此,原上海保监局与市公安局提出了建设上海市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工作设想,年4月,上海市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正式启用,上海市率先实行了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与机动车违章违规记录和保险理赔记录相结合的费率浮动制度。
后续,平台先后又与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数据交互合作。年4月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保信”)承接了上海车险信息平台的运行工作。目前,平台主要服务对象为上海银保监局、公安局、税务局、交通管理局、司法局、民政局等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在沪经营车险业务的38家财产保险公司,22家理赔服务分中心。平台系统功能覆盖了车险业务全流程,为保险公司承保、理赔业务及政府辅助社会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目前,车险平台已经拓展到全国,年承载投保车辆超过2亿辆,投保查询超过40亿次,签单近4亿件,日均交互量达到万次,峰值达到万次,平均交互时效在0.13秒以内。
2.合作研发“快处易赔”服务系统。
年,原上海保监局、上海市公安局联手指导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研发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