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编者按:
当前,保险服务社会治理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国外发达市场相比,我国保险业在服务社会治理方面还存在覆盖面不够、承载风险管理和损失补偿占比较小等问题,亟须在社会治理方面让保险发挥更多功能。《中国银行保险报》特推出“保险参与社会治理”专题,就参与思路和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供读者参考。
保险服务社会治理的“新”逻辑
记者房文彬
“刚报案不到一天,农业保险赔款就到账了。”6月20日,新好农牧公司负责人收到太平洋产险广东分公司的赔付后,落下了心头大石。
自6月进入主汛期以来,广东、广西、江西、贵州等南方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广东省韶关市更是发生超50年一遇洪水,全市迅速进入防汛Ⅰ级应急响应。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新好农牧公司,正处于本次洪水的席卷地带,6月19日当日,约有头仔猪被本次洪峰冲击死亡,加上可能因洪水引起的生猪疾病感染,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心急如焚的新好农牧公司负责人拨通了太平洋产险的报案电话,将仔猪死亡情况报给了太平洋产险的农险理赔专员。道路受灾后阻塞,养殖场内洪水未退,太平洋产险当地分支机构第一时间开启了绿色理赔通道,运用无人机、“E农险”等科技手段开展理赔定损服务,在企业受灾报案后不到24小时,太平洋产险预赔付19万元。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趋势下,近年来各类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事件频发。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为做好防灾减损工作,保险业已开始践行“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保险新逻辑,不仅积极嵌入社会治理,全力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持续发力科技赋能,提供“人防+技防”的风险减量管理服务。
打造防灾减损“数智之盾”
保险具有天然的风险管理和防灾防损功能。为最大限度降低出险损失,目前,保险机构已普遍树立“防重于赔,防赔结合”理念,通过全面服务风险隐患排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序举办防灾救灾演习等方式,积极探索延伸事前和事中风险管理服务。
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人保财险遵循“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大灾保险理赔新逻辑,依托“数据化、智能化”手段,强化风险管控,落实灾前排查,筑牢安全防线,打造大灾防灾减损“数智之盾”。
“通过部署监控点成功预警并协助化解水淹风险数千次,累计实现减损超过1亿元。通过在部分地区引入城镇房屋动态监测服务,今年截至6月30日,发现异常点2.79万处。”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说。
防灾,重在精准有效。无论是事前预警,还是事中跟进,事后保障、理赔,科技均是助力保险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利器”之一。
据中国人寿财险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人寿财险自主建设了“安心防”智慧防灾防损云平台。该平台将地图作为载体,能够实现单一保险标的或指定区域保单、理赔分布的空间统计与可视化,同时,可提供丰富的灾害和风险数据,包括国家气象部门权威发布的14大类近百种灾害预警,12大类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评级等。
年以来,中华财险与国家农业信息中心共同成立“农业保险地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建立以互联网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及手持移动设备共同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多维度、立体式查勘定损的种植险应用体系。目前,通过该体系,种植险可精准承保、精准理赔,试点区域覆盖10个省个县。
“通过对风险多层次、全覆盖的高效评估,逐步探索实现农业保险从粗放的经验化管理向精准的量化管理转型,基本解决了种植险经营过程中的‘承保难、定损难、理赔难和区划难’。”中华财险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拓宽服务社会治理深度广度
随着保险服务社会治理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产品服务供给逐渐提出更高要求,保险服务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也持续拓宽。
“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提升城市社会韧性和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年上半年,人保财险已累计开发25款巨灾保险产品,保障责任包含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居民住房倒损、人身伤亡救助费用、政府应急救灾支出等,保障模式包含基于实际损失赔付型及指数型。覆盖城市56个,新增覆盖城市13个,城市覆盖率同比提高19.15%。巨灾保险保障人口2.07亿人,同比提高17.40%。
其中,河南省于今年6月实现巨灾保险破冰,首批在郑州、新乡、安阳等6个城市开办。
据悉,年7月河南暴雨事件发生后,人保财险创新推出极端天气灾害保险产品“风雨保”,首次实现了巨灾产品颗粒化的精准定价。“风雨保”自开办以来,已提供风险保障逾万,保障人群近万。
疫情期间,保险业聚焦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采取精准务实举措,帮助困难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为受疫情影响地区的物流企业,免费延长现有保单的保险期限等。
此外,保险深度服务社会治理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保证金置换类保证保险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建工履约类保证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模式,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家财险、电梯责任险等。
截至6月底,人保财险已为数万家安责险客户提供了8万多次服务,累计排查风险隐患24万余条。
如何更好筑起“保险堤坝”?
长期以来,保险机构在灾害、疾病、意外等风险管理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和防灾防损经验。不过,在风险前置管理、风控服务运营体系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我国保险公司在经营中“重保费、轻防灾”,被保险人日常生产生活中“重保险、轻预防”等现象还比较突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建议,应建立事前重大灾害事故预警机制,及时为客户和民众提供预警信息;通过分析研究,改善保险公司自身的事前风险事故预防能力和事中的抢险救灾能力;引导和帮助被保险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预防、管理能力。
为进一步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今年5月,中国平安在江苏南京推出应急管理“1+N”政企协作模式,通过组建一支平安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提供“风险排查”“应急演练”“风险教育”“保险保障”等N项服务。
“后续将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和数据应用,增强精准预测风险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能力,实现智能风险预警。”人保财险表示,目前已成立风险研发院,计划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究风险课题,在高风险领域引入“最强外脑”,借助社会资源提升风控服务的专业水平。近期,公司计划在城市保险领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和城市安全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在绿色保险领域,计划开展海上风电装备、储能装备和光伏发电等课题研究。
针对未来如何提高风险前置管理能力,更好筑起“保险堤坝”,李文中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首先,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供和丰富风险管理服务来预防、预警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积极救灾减轻事故损失;其次,保险公司通过风险管理培训与咨询来提升社会公众的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最后,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保险资金运用来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部分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明晰保险服务风险治理路径
李晓林
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在巨大挑战中艰难前行。随着生产、服务运行闭环风险凸显,保险保障服务面临更高要求。然而,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保险增速放缓,保险业转型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此时更需要在思想上明确应对思路。
第一,要保持战略定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要有充分的认识。
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保险大国,但我国的保险市场发展空间远未饱和。无论是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分散、转移风险,以及做资产的时间价值管理服务,实现保险的功能性价值;还是提供高效的涉险相关服务,以及协调配置保险上下游服务链,实现保险的非功能性价值,保险有待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无法估量的。
第二,风险治理、价值创造和资源配置是保险行业存在和跃升的基础。
保险在提供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服务的同时,伴随着诸多的风险治理活动。从保险相关主体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看,保险活动通过各个险种将风险标的按同质风险分组,建立风险治理联盟,在组内消化风险,有效避免风险外溢,同时,将风险标的进行分组后,显著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管理主体,在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生态带来社会价值提升的同时,直接参与和提升了诸多的价值创造活动。
保险的诸多资源配置活动形成了涉险事物中资源配置的天然的动力机制、信息机制和决策机制,并以产业链匹配、资金流匹配和风险匹配(不确定性事物匹配)为核心抓手,实现了保险的资源配置职能。
第三,风险交互与价值循环是保险业发展的关键前提。
在保险的风险保障服务中,各保险主体之间存在着多形式、多路径的风险交互,也存在着保险的价值循环,包括投保方和保险方的保障价值和经营价值的二元价值循环,也包括投保方、保险方和经济社会的保障价值、经营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三元价值循环,还可以加入保险中介和设备修理厂等其他服务方,实现更多方的价值循环。有效实现二元价值循环、三元价值循环或者更多方的价值循环,是实现一切保险业务闭环的关键前提。要重视各种价值的走向和拐点,力促价值循环的形成。
第四,小概率事件的理赔服务与大概率事物的风险管理服务相结合,是保险业蜕变的重要路径。
今天的保险业要高度 第五,保险产品创新是保险深化的抓手。
保险产品创新是保险行业各项突破的具体表现形式。既要明确保险服务社会的基本创新原则,坚持保险保障服务宗旨;也要为保险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激励机制,鼓励形成行业创新的新气象。
第六,保险行业服务和社会服务分工联盟是行业成本控制与价值提升的重要路径。
社会分工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伴随着巨大的红利;合作联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闭环。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特长,在行业分工合作中构建自己的竞争力与资源的优势,共同为经济社会提供高水平的风险保障服务,共同实现行业价值跃升。
第七,数字化、智能化工程是全人群、全主体风险治理与保障服务的必由之路。
应从根本上提升全保险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科技红利与风险治理红利相结合,形成更大的行业红利。行业应当厘清相关要素特征与关系,明确哪些事物其全行业合作是主要矛盾,需要全行业的统合构建;哪些事务的运行效率是主要矛盾,需要各主体在竞争机制下各自发挥优势。
此外,从业者自身素质提高是行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巨大的行业红利是以从业者自身的高素质为前提的。因此,保险行业应当一方面吸引高素质的从业者,另一方面也要强化从业者专业水平的高素质培训。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与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全国保险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保障创新实验室主任)
记者观察:强化政府与保险业双向促进
记者朱艳霞
7月以来,长江流域遭遇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出现罕见的“主汛期反枯”,多地拉响高温干旱“警报”。面对旱情,保险机构纷纷启动重大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对承保区域的指导帮扶,迅速开展旱情区域查勘理赔工作……
当前,保险服务社会治理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后,及时的保险赔付保证了再生产、保障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稳定。
不过,与国外发达市场相比,我国保险业在服务社会治理方面还存在覆盖面不够、承载风险管理和损失补偿占比较小等问题,亟须强化政府与保险业的双向促进功能,通过多方位的宣传和引导,提高政府、企业及民众的投保意识,在社会治理方面让保险发挥更多功能。
一方面,依靠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保费归集,在分散风险的同时提升抗风险能力。
在全社会的观念上,要改变政府包揽的灾害管理与救助模式,将保险纳入国家灾害救助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保险业深入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各个链条。
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安排,保险能够解决支付问题,使得治理变革具有经济可行性。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王和认为,各级政府要加大“学保险”和“用保险”的力度,将保险“投影”到社会各个链条的管理中。
另一方面,保险业也要积极主动地“推销保险”,让更多的政府部门认识到保险的职能和作用,善用保险治理社会。
与此同时,要推动保险行业与农业、气象、应急等部门深化合作,在产品开发、服务联动等方面强化协同,扩大保险责任、创新保险产品。
保险如何更好服务乡村社会治理?
邱剑
随着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由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也被赋予了新使命。如何健全保险业服务乡村风险保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长效机制,提升保险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创保险参与乡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这成为保险业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参与乡村巨灾服务体系
从年到年,因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全国平均每年房屋倒塌60.88万间、损坏房屋.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巨灾保险作为一种利用商业化手段转移部分政府救灾职能和财务救助成本的有效方法,值得充分发展。国家已有地震巨灾保险,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做法有四川农房地震巨灾保险,河北张家口地震巨灾保险,广东的暴雨洪涝巨灾指数保险,深圳、宁波等沿海城市购买台风、暴雨、洪涝巨灾保险,湖南有农房巨灾保险。山东、河南通过治安综合保险形式,转移暴雨、洪涝、泥石流等巨灾风险损失,这些都是由政府出面购买的巨灾保险。
然而,我国巨灾保险在立法层面还需要加强研究,在政策支持和保险公司深度参与方面还需加快推广,形成乡村巨灾保险服务的普惠制度,服务社会巨灾风险防控和保险保障。
参与乡村服务治安体系
乡村综合治安管理工作是基层政府系列工作的组成部分,群众是否满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安定和谐。保险业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通过提供乡村综合治安保险,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乡村综合治安管理保险,风险保障范围可以包括因盗窃、“两抢”(抢夺和抢劫)、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重大案件伤害救助、打击报复等造成的家庭财产损失和人身意外事故;还可以包括见义勇为救助责任、精神患者监护人责任、家庭住户及第三者责任。
这种创新的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模式,也是地方政府、综合治理部门和保险公司共同探索构建的基层治安防范和财产损失补偿相结合的综合性社会管理新机制。由综合治理责任单位投保,通过政府财政补助,或由乡镇(街道、场、办)、村(社区)的村民大会组织居民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费用,用于群防群治,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开展治安保险,能有效保护广大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秩序,净化乡村风气,强化村民的安全感。
参与乡村民生保障体系
保险参与乡村保障体系,一是大力拓展“扶贫保”“乡村振兴保”等一揽子风险保障服务,防范低收入群体因灾因病致贫等;二是对帮扶项目提供保险保障,保持帮扶项目的可持续性;三是全面推广乡村老年人意外险、低保低收入群体意外伤害保险和独生子女家庭保障计划,推进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项目试点和税优型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配合地方政府推进乡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四是推进乡村健康保险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积极参与乡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经办服务。
参与乡村创新服务体系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保险创新服务必不可少。
一是应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保险、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缺陷保险,充分发挥农田建设“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赔偿”三位一体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作为服务“三农”的创新手段,服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三是推进创新乡村文建及遗址险,保护古村落中传统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以及乡村古祠堂、古民居、古井、古桥等文化遗址免遭破坏。四是推广乡村自然环境保护保险,兴建乡村垃圾清洁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推进实施乡村厕所革命,在农村普及冲水式厕所;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实施乡村生态环境优化设施建设。五是对乡村农业休闲产业,农业休闲责任,农村食品安全,农村旅游地区的自然、责任及财产风险进行统筹安排,针对乡村旅游试点村涉及的涵盖旅游、民宿、餐饮等领域,开发包含旅游责任保险、民宿家庭财产保险、旅游村宴席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一揽子的乡村旅游综合保险。
(作者系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专职研究员)